close

觀察日期:2010年4月28日

觀察時段:12:00~14:00(非假日白天)

觀察位置:大孝門

周遭環境描述:金甌女中、成功高中、新隆社區

老樹種類:龍柏

附近動植物:大孝門入口左手邊,有筆筒樹、海金沙、臺灣金狗毛蕨、臺灣桫欏、鐵線蕨、小毛蕨、半邊羽裂鳳尾蕨、骨碎補、伏石蕨、肋骨蕨、波士頓腎蕨

觀察紀錄者:薛名秀

觀察人群:一般遊客、校外敎學學生、外國觀光客

活動內容:訪問民眾對龍柏移植前後的看法

訪問總人數:21人

→喜歡移植前人數:10人

理由:

比較喜歡樹。
兩側都有龍柏看起來比較對稱。
感覺空曠。
從樓梯上看下來比較美觀,有對稱感也比較莊嚴穩重,覺得移植後像是亂搞,欠缺一定的章法。
響應環保,所以應該要多種樹。

→喜歡移植後人數:4人

理由:

換個景觀比較有新鮮感。
單純覺得比較好看。
看起來比較空曠,沒那麼壓迫。
以前的太浪費空間了,現在既然移掉一側的龍柏,那就更該在上頭設置乘涼的桌椅,中正紀念堂裡可供休息的地方還是太少了;再加上夏天的時候,水泥地又很熱。也可以在上方架個花棚,不但美觀又有遮蔭之效。

→兩者都喜歡或都不喜歡、沒意見人數:7人

理由:

沒有意見。
各有利弊,以前的感覺比較整齊,但也較死板,給人相當的壓迫感,現在的則比較充滿活力和創新。
這裡樹太多了,少掉一排無所謂。
移植完還是有補種其他的樹回去,會再長新的樹木出來。

 

觀察紀錄:

因為是中午的時間,所以會看到中正紀念堂的員工出來買飯的身影以及巡邏值班的警察及警衛。比起假日,人明顯偏少,可能是早晨下過雨的緣故,天色灰濛,但十二點半過後,天氣轉好,人潮便逐漸湧現,像是來自日本、香港、韓國、中國大陸的觀光客,也有里民踏青團和前來戶外教學的國中學生,男女老少皆有,但年齡層明顯偏高,中老年人佔多數。雖然遊客多會四處拍照留念,但並無發現有刻意想和龍柏合照者,攝影的重點往往在於中正紀念堂的建築本身,較不注意周遭的花草樹木。除了以觀光為目的的遊客之外,專程來攝影的人也不少,通常都是兩三人偕伴出現,比較特別的是觀察到的四組人馬,有兩組皆是由男方持單眼相機,女方貌似作陪性質高,其中一組皆為外國男性,最後一組則由女方持單眼相機,不過四組人馬也未在大孝門口停留,只是正好路過;另外,也有少數疑似附近的居民,會到中正紀念堂作運動或是與親友散步、聊天。

觀察心得:

由於龍柏乃種植在花圃之內,並用水泥圍起,且植滿草皮,加上龍柏的生長型態,枝幹大多被樹葉掩蓋,遮蔭功能不佳,使一般人自然不會有想靠近龍柏的念頭,幾乎少有與人互動的可能,頂多僅帶來視覺上的觀賞效果;枝葉之軟,連鳥兒也無心駐足。在龍柏附近打轉的期間中,發現因龍柏旁設有排水孔,引來不少小黑蚊的聚集,稍微停留一下,馬上就會有好幾隻小黑蚊黏在身上,原本想要趁機素描龍柏的我也被這些會咬人的小黑蚊給嚇跑了,根本無法原地停留太久,儘管真的有人想更近一點觀賞龍柏也會被這些小黑蚊嚇得不敢靠近。雖然鮮少有人會去關注花草樹木,但是附上名牌的植物確實較能引人目光,至少短短一小時內,即有兩、三位民眾停下腳步並細看名牌,可是龍柏卻完全沒有名牌,讓人想知道這樹的品種亦無從下手。比起中正紀念堂正門兩側的龍柏大道,足以突顯龍柏的存在感,反觀大孝門、大忠門兩側則是花草樹木相當密集的地方,龍柏於此不甚出色,因此很難獲得較多的注意;在調查的過程中,亦不乏中正紀念堂樹木太多,少一排龍柏無傷大雅的意見。更令人惋惜的是,民眾回答的意見多聚焦於美觀的角度,只有一位小姐出自於環保意識而反對移植龍柏;訪問到的民眾甚至有臺大退休的老教授,卻是建議換個地方作研究,害我當下不知如何回應。

從這次觀察的過程中,很清楚明白一件事:中正紀念堂的龍柏除了新聞曾提的風水問題之外,能與人比較牽涉到關係的只有觀賞用途,可取代性極高,更何況在原地又移植新的樹木進來,而不是人造建物,自然削弱民眾的負面態度。這令我有點失望,但另一方面也提醒我去思考龍柏與人為如何介入自然的關係,當人去掌握自然生物的生存、成長是否意謂人也同時具有扼殺他們的權力呢?此時,「自由廣場」的名稱反倒諷刺,因為這些龍柏的生與死皆無自由選擇的餘地。

觀察照片:

大孝門龍柏 

↑  背對大孝門之左側僅存的龍柏

大孝門 

↑  名秀作的對照板子與實境的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uoldtreeg5 的頭像
    ntuoldtreeg5

    自由邊緣的樹與人

    ntuoldtreeg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