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理並討論訪談紀錄,針對你們所提出的問題,居民們的回答是什麼?
這次的訪談很遺憾地沒有辦法聯絡到當初的發起人──黃律師,也由於附近店家、各里的里長對於此議題顯得毫不關心,不然就是說不知道,所以我們也很難找到深度關心此事件的民眾。像是我們訪問出現在中正紀念堂裡的居民,他們對於是否要移植龍柏就沒有特別、堅持的立場,只有對前後移植觀感提出部分喜好意見而已。所以我們這次的訪談重點還是在於此事件的詳細發生經過、抵制龍柏移植的發起人、什麼團體參與、中正紀念堂如何回應等等。訪談的對象也比較著重於兩方參與抗爭的工作人員。
首先,當初為什麼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是因為中正紀念堂在沒有舉辦公聽會及告訴里民的情況下就開始移植龍柏,雖然有公式性的通知各里里長,但只是給他們看不懂的設計圖,更沒有確切連絡到里民這項消息;在挖掘時甚至沒有貼告示牌,就這樣很突然很暴力的開始大興土木,自然讓人不滿。而且還有附近民眾認為中正紀念堂當初之所以要種龍柏,是因為中正紀念堂是祭祀蔣中正的地方,算是「陰廟」,而種龍柏就是為了以「陽樹」來鎮「陰廟」,但如今中正紀念堂卻把龍伯移植,破壞了風水。還有非常迅速地移植龍柏,明顯地規劃似乎尚未做好便開始動工,也是頗受爭議。
再來,便是如何發起。看到龍柏被移植,路過的居民都被驚嚇到,直到有一位黃姓律師看不過去首先採取行動。他本身是中正紀念堂附近的居民,也由於他是律師的關係,所以擁有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他知道中正紀念堂不可以在沒有舉辦公聽會及告訴里民的情況下就開始移植龍柏。因此黃律師開始連絡了綠黨,讓社會團體加入行動,他也成為了首先發起人,後來更有非營利組織和市議員參加,開始了一連串的抗爭活動。
中正紀念堂在受到攻擊之後,便溫和地採取了回應,終於舉辦了公聽會,目前剩下的龍柏也沒將繼續移植。他們也表達了移植龍柏的立場與原因乃為龍柏是因為受到日曬不足,影響其健康所以才需要移植,目前被移植的龍柏一些移在中正紀念堂的民主大道上,有一些應台北大學要求而送給他們。將來會在移植之處種植水黃皮,一來水黃皮乃是台灣本土的植物,龍柏則是來自中國大陸,二來水黃皮會長得高大又美,除了美觀對於燥熱的中正紀念堂也有一定的遮蔭之效。
只是該處適不適合種植水黃皮,又是個引人爭議的問題。如果移植的龍柏的確是生病的話,那它就會影響到該土質的健康,再種水黃皮於那個位置上,只會造成水黃皮也不健康而已。加上水黃皮既然會長得非常高大,那對於剩下未移植的龍柏來說只會增加日照不足的問題罷了。
從中正紀念堂對我們的訪談問題沒有都願意回答,就可知道他們可能也很怕再引起什麼爭議,近來他們承受的壓力也是很大。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考量與難處,例如經費必須要快點用掉,或是因應花博等。而且這次的龍柏事件只是多數的老樹事件中之一,也許該回過頭去反思台北市規劃老樹的經營與照顧方式。像是『臺北市樹木保護自治條例』可否有再改進的空間,從近年來連續不斷的老樹抗爭議題中學取經驗,才是最重要的。而我們社會大眾,也應該開始學習去關心這些無法為自己「發聲」的樹木,以免讓城市裡僅有的幾處綠蔭也消失無蹤,最後影響到的還是我們自己。
2.除了作業三製作的老樹地圖之外,本學期老樹社區實習的調查在地圖或地理資訊系統上的應用,可能還有哪些形式?(例如還可以做出哪些不同的地圖?請參考前兩週蔡博文老師的上課內容)
如果想要得知中正紀念堂周遭的人口如何分布,可以依據中正紀念堂附近的社區鄰里、商店等人數等繪製人口分布圖,觀察附近哪個社區居民較多,商店人數密度較高等等。
在人口變遷方面,可畫製人口變遷圖,看該地的人口如何變遷。如果想要詳細知道中正紀念堂的附近社區人口的自然增加與減少,可以使用出生率分布圖、死亡率分布圖與自然增加率分布圖等;中正紀念堂又是台北市熱鬧的地方,那邊的工作機會也較多,所以不少人口是因為工作遷入,所以要觀察人口社會增加可使用遷入率分布圖、遷出率分布圖以及社會增加率分布圖等。如需要綜合觀察,也可使用人口成長率分布圖。
欲了解中正紀念堂社區的人口結構與樣貌,像是男女人口數,可用男女人口數分布圖和性別比分布圖;想要知道年齡組成,可用年齡結構圖,觀察社區中的各個年齡層的分布如何;近年台灣面臨的高年齡老化問題,這也是大家需要關注的焦點,所以在了解中正紀念堂的年齡層分布之後,也可畫製人口老化指數分布圖和扶養比分布圖,分析中正紀念堂社區的人口老化指數和扶養比如何。
最後,對於中正紀念堂周圍的地價了解,可以使用商業區地價圖和住宅區地價圖,在台灣都是商店與住宅的混合模式中,想要知道附近商店地價與住宅的地價如何,分開繪製地價圖便可觀察清楚。
3.社區原有的組織或社團的領導人通常是各行各業的領袖或精英份子,對社區的活動通常具有相當的影響力,透過訪問社區居民或觀察社區活動,我們通常能夠察覺到社區的權力分 布。就你所觀察的老樹社區而言,社區的組成有哪些人?其中誰可能有權力決定老樹的生存與去留?請嘗試解釋為什麼是這些人而非另一群人。
中正紀念堂附近社區人口組成,從社區內即有幼稚園、各種商店等(以新隆社區為例)可以知道該區的組成人口很多元,各行各業都有。族群組成也是多元的,像是根據牯嶺街的龍福里里長指出,牯嶺街的人口組成大概是客家人約30%、閩南人約50%、外省人約20%。
這次的龍柏事件,有很多該區的民眾熱情參與,形成了一股居民的抗爭力量,讓大家不敢忽視他們的聲音。但即使如此,我認為有權力可以決定老樹的生存與去留,主要還是在社會菁英分子身上。
像是根據我們的訪談結果得知,這次抗爭活動的發起人是黃姓律師,因為他的職業關係讓他擁有這方面的法律知識,例如他知道中正紀念堂在沒跟民眾發布消息,或是沒有舉辦公聽會的情形下是不能移植龍柏的。而且他還懂得要如何站出來說話,還有要怎麼找到抗爭資源,像是會去連絡綠黨,也是因為了解綠黨的背景才能找到正確的團體支持。不然在中正紀念堂挖掘龍柏的時候,已經有很多路過民眾看到並且被嚇到,他們雖然心生不滿,但他們的意識或是知識,讓他們不知道可以站出來為龍柏做抗爭,或是不懂得要如何走出第一步等。所以我們認為能決定老樹去留的關鍵還是在於這些社會階層中的菁英分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