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David Harvey曾對空間存有論性質的界定提出三種分析概念: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相對空間(relative space)、關係空間(relational space)。請嘗試利用這些概念來理解你所觀察的社區,分析社區空間中老樹與人的互動。

夏日的早晨,陽光非常炙烈,蕨類植物區與周邊有些許榕樹遮陰,常有許多民眾群聚聊天,陽光穿過榕樹葉縫灑下,身邊的蕨類葉片青翠透光,剎那間彷如有股山林氣息流洩而過。中正紀念堂的環境與人的互動密切,廣場也歷經學運等在憲政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活動,此外,每年舉辦燈節,也有選舉活動造勢,園區具有多重文化價值。

在文化價值方面,以這次作業所觀察的龍柏為例,龍柏生性喜愛陽光,是一種需要大量日照的植物。中正紀念堂紀念著已故前總統蔣介石,性質類似「陵寢」,又接近「陰廟」。民間傳說,24年前,中正紀念堂會之所以要種龍柏,就是為了以「陽樹」鎮「陰廟」,取「陰陽調和」的風水之說。例如:大忠拱門內,龍柏樹群正好遮住中正紀念堂主建築,就是典型的擋煞格局。

而在園區的規劃上,中正紀念堂佔地二十五萬平方公尺,園區內的植栽方式以主題是規劃為主,分成許多區域。園內花木茂密,在經過規劃後,近年來已經成為一個都市動植物天堂。中正紀念堂規劃出了幾個動植物園區,例如天南星科植物教學園區、蕨類教學園區、藥用植物區等等。

園中有許多榕樹,一般其他植物在榕樹下不易生長,而天南星科植物則因多生長於林下或攀附在樹幹上,因此可種植於樹下,正可以營造多樣化的景觀。

中正紀念堂員方在管理與規劃上,園方計劃在未來規劃設置耐蔭性植物如蕨類植物園區、蘭科植物園區等,創造兼具教育與休憩等多功能的園區。由園藝組規劃、設計與利用高壓水泥磚鋪設硬體平台、步道,,讓參觀者與學生可近距離觀察與認識各種藥用植物。這些區域也多栽植常用、實用且較具觀賞性的植物,將這些區打造成兼具植物教學、遊憩功能與公園景觀。另外為了支援校外教學,中正紀念堂印製了許多摺頁式的教學手冊和教學園區,並且在導覽方面除了本國及義工外還有外籍義工,可以看出中正紀念堂為了吸引觀光客提升圓方的觀光品質做的努力。

至於備受爭議的移植龍柏,中正紀念堂管理處規劃花費近600萬元,將位於大忠門、大孝門前的老龍柏樹移掉,遭到周邊居民及綠黨等環保團體質疑,因為中正紀念堂大忠及大孝門兩側的老龍柏,具有歷史及文化意涵,管理處隨意移走老龍柏,欠缺與民意溝通。面對這些質疑中正紀念堂管理處長曾坤地回應,之所以移走老龍柏,是因為幾個老龍柏因為日照部分遭遮蔽,有些老龍柏一半已經枯黃,加上為了改造中正紀念堂的園區景觀,才請專家規劃改栽種花卉植物,至於原來的 70多棵老龍柏,會有妥適的地點移植,包括18棵轉送給台北大學。也已經找好老龍柏在園內的移植地點,會將龍柏移到充足日照、更適合生長的地點。

 

2.不均等發展在地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現象,在看完Manufacture Landscape《人造風景》後,我們瞭解了中國的工業地景(工廠福特生產線)、三峽大壩的建設與拆遷、上海的城市發展與資產階級的奢華等不均等發展的地景衝突。縮小尺度到你們所觀察的老樹社區,仔細描述在社區中,你們發現的不均等發展的地景或是現象。

一個空間,就是一種權力關係。中正紀念堂作為威權的權威象徵,從仿中國宮殿的建築本體、週邊的空間配置(花園、廣場),到空間的使用(除了現在的兩廳院)處處流露著象徵符號。中正紀念堂基本上是中山陵的變體建築,高屋頂(表現崇高性)、藍瓦(在台灣藍色的屋頂通常只有在殯儀館、墓園才看得到。)白牆(圍牆在中國官廟建築中有禮制約束的意義,象徵人進到畫定範圍後,行為應符合禮儀),是對亡者的弔慰。

在過去,中正紀念堂是威權的象徵,權威時期政治強人神聖權力的再現,其建築外觀符合古代尊貴的象徵,主建物形式與中國古代帝王建築幾無二致,都有三個台階,且主建物有三面樓梯,符合古代建築「三出」,和最高級的天子「四出」只差一階。正殿前兩道樓梯中間的白色部分,形式上是古代的「御路」,只有天子的馬車才可使用。

到了解嚴後的今天,中正紀念堂開始被賦予了不同的意義。現在的中正紀念堂是雲門、是樂儀旗隊、是熱舞、是花燈、是演唱會、兩廳院的表演甚至是解嚴前後政治運動、學運、各類型社會運動的基地,顛覆了過去中正紀念堂所被賦予的形象。做為一個公共空間,中正紀念堂是市民日常生活活動,如老人票戲、青少年霹靂舞、社區媽媽的土風舞的聚集中心,同時搖身一變成為了熱門觀光景點。

在中正紀念的的空間設備規劃方面,在經過這次的關察後我們發現,中正紀念堂對於老人小孩、身障者和遊客來說的不能稱的上市一個友善空間(就某些方面而言),以中正紀念堂的幾個展覽和空間規劃為例,格列佛人體藝術展空間太小,正常人參觀起來都覺得辛苦何逛是身障者以及老人小孩。恐龍展雖然就在中正紀念堂內展覽,並且是無障礙空間,但是展間附近的座椅較少,而來參觀的民眾多是親子,應該邀考量到小孩的體力和大人照顧小孩辛苦,展覽是可以休息的地方較少,對來參觀的大人小孩來說都不是很方便。在二樓銅像大廳也沒有延伸至戶外的殘障坡道,雖然銅像區備有活動式無障礙空間設備,但是必須要先向廳裡的駐衛警人員請求協助服務,這對隻身前往的身障人士來說是一種不便,若是父母其中一人帶著身障孩子前往,難道要先把孩子留在原地去找警衛幫忙嗎?我們覺得這是一個直到檢討的地方,一定有方法可以保持園方想保留的紀念堂原貌,又能讓這個空間更友善的空間規劃方法。

另外,或許是考量到中正紀念堂為紀念蔣中正的建築需維持其莊重肅穆之感,整個中正紀念園區方向指標不多或不夠明顯,在觀察的過程常遇到背包客問路。我們認為,至少有幾個地方要做清楚的指標,例如捷運站的方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的出入口並不容易發覺,加上中正紀念堂對稱式的建築格局,左右都一樣,就連其中身為台北人的組員前往調查時,也常常在園區中分不清東南西北,要仔細的辨別方向才能找到捷運站的位置,台北人都如此了更何況外來的觀光客。在空間規劃上,中正紀念堂的洗手間位置多設在園區的邊緣,除了大忠大孝門的附近各有一間洗手間外,其他的洗手間分布都離出入口有一段距離,且離一般遊客較多的地點很遠,這對遊客來說很不方便。

 

3.在接近一個月的老樹社區攝影、觀察與訪問的過程中,你們最大的收穫為何?又途中遭遇的問題與困難有哪些?請詳加說明。

在我們週遭有許多一直存在但我卻因日常生活的忙碌何忽略的事物,老樹也是其中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這些老樹是我們和大自然的接觸。經由這次的作業讓我們開始放慢每次上學和回家的腳步,開始去觀察發現再自己週遭的一草一木,每每都有不同的驚喜。就好比有組員在回家的路程發現了以前不存在的小公園,回到家和家人提起才發現這個公園早在去年寒假便已落成,而那為組員卻遲至今日才發現。若不是放慢的腳步,或許根本不會發現這個小公園的存在。藉由對社區老樹的觀察,讓我們重新發現了自身週遭的一直以來被我們所忽略的事物。也讓我們有了一個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視角,不再以人為本位為主體去看待大自然,提醒我們去思考人為是如何介入自然,我們和大自然的關係又是什麼。當人去掌握自然萬物的生存、去留的同時,是否意謂人也同時具有扼殺他們的權力呢?我們真的有這樣的權力嗎?我們又憑著甚麼能做出這些決定呢?廣場上,碩大的「自由廣場」四個字此時在我們的眼裡看來格外刺眼,因為這些龍柏他們的生與死皆無自由選擇的餘地。

這次的觀察訪問結束後,針對我們訪談方法的檢討,我們發現了方法上的誤差。因為我們沒辦法找到不同時間一模一樣的中正紀念堂照片( 移植後的照片有一邊被一個大型遮雨棚遮住了,一定程度影像整體照片的感覺 ),所以可能造成受訪者對移植前後照片的喜好,尤其是觀光客的受訪者。而龍柏本身並無名牌標示,在進行訪問時有些受訪者並不知道龍柏是什麼樣的植物,如果採訪地點遠離龍柏,便只能靠圖片作為輔助,自然會造成誤差且可能讓受訪者以照片的美觀與否來判斷他們對龍伯移植前後的的觀感。在觀察龍柏時,因龍柏旁設有排水孔,引來不少小黑蚊的聚集,稍微停留一下,馬上就會有好幾隻小黑蚊黏在身上,原本想要趁機素描龍柏的組員也被這些會咬人的小黑蚊給嚇跑了,根本無法原地停留太久。另外,我們這組的觀察社區是中正紀念堂,中正紀念堂有別於一般的社區,它是一個公共場所,因此要如何定位我們所觀察的到人事物也是我們感到苦惱的一個問題。

 

◎參考資料:

年份不詳,張明純,觀察社區的101個方法-社區需求瞭解與社區資源調查

http://www.tccdc.org.tw/download/04/12.doc[2010/04/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tuoldtreeg5 的頭像
    ntuoldtreeg5

    自由邊緣的樹與人

    ntuoldtreeg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